除了拼爹拼妈拼校,我们还能从《中国式家长》中玩到什么?
导语:正是因为大厂还未涉足这一块,也等于是给像杨葛一郎这样的独立游戏制作人一个“夹缝中求生存“的空间。并且独立游戏主要还是看作品的质量,相对来说竞争环境比较平等。 虽然国内的独立游戏在一郎看来还有进步的空间 正是因为大厂还未涉足这一块,也等于是给像杨葛一郎这样的独立游戏制作人一个“夹缝中求生存“的空间。并且独立游戏主要还是看作品的质量,相对来说竞争环境比较平等。 虽然国内的独立游戏在一郎看来还有进步的空间,但《中国式家长》无疑是2018年国产独立游戏中较为成功的一个。 一郎在谈及游戏成功的原因时,除了运气,他还谈到了题材,以及游戏的价值观。 “这个题材让玩家能够有所宣泄,有所共鸣。我们也一直试图把这个题材给做透彻了,像”推红包“和”面子大战“,这都是我们细做最典型的部分。以及游戏里的一些随机事件,我们也很认真地取材。“ 他们在努力把剧情、文案、玩法,这些容易使玩家有共鸣的要素做好,做细。 《中国式家长》核心的价值是,父母是爱你的,可能方式用的不对。 一郎觉得自己对“中国式家长”的理解也比较片面:”他们对学习的要求特别严格。可一旦你出了什么事,生活上需要什么帮助,他们是第一个无私站出来帮助你的人。“ 游戏在开始的第一代就引用了王尔德的话:孩子最开始爱他们的父母,后来批判他们,最后原谅他们。 大概是这个题材的游戏玩家接触的比较少的原因,一郎他们原先定义的受众是学生,但后来发现其实也有很多老师、80后的父母去买来玩。 玩家以前对现实题材的游戏不算特别关注,直到《中国式家长》出现 作为一款现实题材的游戏,《中国式家长》不可避免地要贴近现实。 现实题材的游戏并不好做,在他看来,现实题材的游戏更偏向于消耗内容。 一郎在游戏制作时也研究了很多相关的资料,他们研究了“原生家庭”、“青少年犯罪”,看了李玫瑾老师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,甚至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分享,微博抖音知乎,他们都看过。 一郎认为在现实题材这一块还可以深挖,向上挖可以变成”中国式XX“,或者上升到更大的社会题材。 “也可以往下去细挖生活类题材,steam上有很多出色的游戏,有一个游戏是模拟卡车司机的。还有个游戏叫《Papers, please/请出示护照》,就是去扮演一个签证官,去看每个护照的真伪。“ 因为《中国式家长》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游戏,一郎觉得往现实的方向还有无限改进的空间,希望能把它做得更真实,更接地气。 现在大家一般玩到第三代,就感觉重复性特别强了,一郎希望能在玩法上有所拓展,增加一些随机性和拓展性,还有最重要的真实性。 【编辑:皮皮】(编辑:D游戏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